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信報研究部 2010年3月23日

信報研究部 2010年3月23日分享至 Facebook
日圓3月及9月例升?
對外走勢有留意及認識的投資者或讀者,相信會發現個別貨幣走勢很多時在某特定的月份或季度,表現會偏強或弱,情況有如期油價格受駕駛季節(driving season)影響而上升。今期研究部利用近數十年的價變化,與讀者追蹤日圓走勢是否存在這類周期性模式(seasonal pattern)*。

個別貨幣甚至美指數於某些月份或季度有相對較強或弱的表現,背後或有其理據基礎支持。以日圓為例,由於每年3月及9月均為日本企業年結或半年結的月份,資金會傾向回流到日本作「粉飾櫥窗」(window dressing)之用,故投資者普遍相信,日圓價在這些月份(或早一個月)表現均相對較強;情況是否如此,我們將作一驗證。

年結月或之前一個月
不過,先補充的是,部分貨幣周期性模式走勢是沒有/或難以以合理的原因去解釋,畢竟影響價的因素甚多;其次,價是相對的,日圓兌美元轉強也可能與日本本身因素無關,純粹因為美元(或相對貨幣)某些周期性因素所致。故此,我們在這裏除分析日圓周期性走勢模式外,也可能同時牽涉討論到部分美指數的周期性表現。

根據1971年至今日圓兌美元的走勢(約有近四十年的數據),我們計算出日圓兌美元按每月的平均升或跌幅度【圖一】,以及日圓兌美元價按月上升或下跌的比例【圖二】。從日圓按月的表現,我們可有兩點值得討論:





一、年結因素帶動日圓兌美元上升的佐證。過去近四十年,日圓兌美元按月平均升幅最大的三個月份,分別為10、9和2月【圖一】;而按月上升最大比例的月份,分別為2、9和8月【圖二】。除10月外,這剛巧是日本年結月或之前的一個月。

如前所述,由於每年3月及9月分別為日本年結及半年結月份,故此日圓於2月及9月有較大的平均升幅(分別為0.66%及0.81%),以及於2、8及9月有較大上升比例(即達五成六至六成三),某程度為日本年結效應帶動日圓價上升,提供一定的佐證(要留意的是,2月及9月有較大的平均升幅,部分原因與日圓兌美元價於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初處於上升周期有關)。

二、1月份日圓兌美元表現較其他月份明顯較弱。儘管日圓在過去近十多年大部分時間均處於橫行局面,但美元兌日圓自1971年至今的整體走勢,主要呈反覆下滑的情況(即日圓兌美元持續上升)【圖三】,故日圓兌美元按月平均表現均上升(或只有溫和的跌幅)是可預期的;然而,日圓兌美元於1月份按月平均表現,有達0.54%的跌幅,某程度卻反映日圓兌美元在這月的表現異常疲弱【圖一紅棒】。




1月份表現較弱
日圓兌美元1月份表現相對疲弱,其中有兩大因由較值得注意,這包括美元於1月份慣性表現偏強,以及日本較常出現貿赤。

美指數(DXY)方面,從1971年至今按月平均表現及上升或下跌比例可見【圖四、五】,美指數於每年的1月份均有異常突出的表現。在過去近四十年裏,1月份平均的升幅達1.25%,遙遙領先第二位的僅0.24%,且1月份上升比例的年份,也佔去最高的水平,達67.5%。美元1月有突出升幅,某程度也造成日圓兌美元價有相對較差的表現。至於為何美指數於1月份有突出的升勢,日後或另文再作討論。





值得補充的是,從美指數按月的表現可見,9月份也是相對表現較差的月份,這與日圓兌美元於9月有較佳的升幅頗為吻合。

日本對外出入口數字方面,根據1986年至今的數據,不難發現日本按月的平均貿易差額,於1月份出現較大的貿易赤字,約達8000億日圓【圖六】。這周期性的現象,某程度或對1月份日圓價的表現造成一定壓力。



總括而言,根據過去近四十年日圓價按月表現數據,不難發現日圓兌美元於某些月份有相對較強或弱的走勢。促成這些周期性波動模式,背後可能有不同的成因;當然,也不排除這可能只是巧合。背後的因由可以是來自日本本身的內在因素,例如年結;亦可能來自非日圓本身,例如美本身表現周期性因素。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投資者若然希望利用目前3月日本企業年結的月份,藉機吸納日圓博取升值,可能會失望而回。因為日圓過去近四十年於3月的平均升幅只有0.26%,不及9月份升幅達三分之一。而且內文的升幅統計只是平均值,日圓價最終會否借助年結的因素炒高還是不能確定。




Top Inde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